數位遊牧民族聽起來很新潮,還記得自己曾告訴過身邊的朋友:「我想做數位行銷是因為有個夢想,夢想能四處旅居其他國家,邊旅遊邊工作,對於愛好自由的我來說這應該是最浪漫的工作了吧!」
去年離開熟悉的職場後,我成為了一名自由工作者。
接案初期,我很感激自己過往累積了些許人脈,默默地達成遠距工作的條件,收入不算差多接些案子還能跟正職工作持平,只是漸漸地我產生了一種情緒,一種有點迷茫、開始意識到有點不對勁的情緒,然後我發現自己好像成為了一個專案工具,大家都把自己品牌內沒那麼看重的事情外包,例如新品拍攝、社群經營、網站架設。我回過頭認真的思考,以前在公司制定品牌策略時,是跟市場和產品部門合作,達成整體公司下一年度的商業目標,至於商品頁固然重要,不過並非品牌核心,因此總會下放到Junior和實習生負責,甚至上外包網找接案者設計(也就是現在的我),市場臥虎藏龍,厲害的接案者大有人在。
另一個層面,我當時人旅遊到加拿大,幾乎整週都是在屋裡和咖啡廳度過的,一件案子製作週期如果是一週,那一整週我都會思考作品理念、行銷執行上是否有亮點。性格使然,我根本沒辦法享受當下的環境,事後想一想,跟我在台灣的生態幾乎是一樣的,加拿大的咖啡廳還沒有台灣好喝(苦笑)。
我的 MBTI是主人公 (ENFJ-T),典型的外向人,卻做著沒有同事的職缺,日復一日的獨自作業讓我越來越不快樂,我渴望回到職場,和不同觀點的同事碰撞,和聰明的業界知名夥伴合作,我不想要格局僅現在自由接案。
後來我發現了,我這個人不適合當自由工作者,對於我這種完美主義+社交型人格,我幾乎失去了自由,還因為接案都在做執行面的事,讓我連同自己的價值和熱情都快消磨殆盡,當我回過神來時,我的 Email, LINE, Slack, Teams整個生活都被工作佔據了,又回到原點重新審視自己適合的工作型態,當初我以為的適合,其實只是腦中對於自由工作者的美好想像,再次驗證了凡事都需要嘗試才知道自己究竟適不適合。
重新審視自己適合的工作:
- 工作環境|喜歡團隊合作還是單打獨鬥?
- 產業|思考自己是務實派還是感性派,科技業寫的技術文件都很硬,FMCG都提倡打動人心的文案
- 公司規模|資本額很現實,不同資本額能接觸到的顧客和合作夥伴差異甚遠,喜歡跟聰明傢伙工作可以認真思考下影響力和資源
旅居他國後發現理財需要認真規劃:
- 創業|事業穩定後找個CEO/店長退居幕後董事
- 被動收入|設計一套商業模式,能導入源源不絕的流量又能持續獲利
- 投資|有一定資產後能考慮短期投資賺取價差,長期投資賺取價差+股利